
姓氏简介
拼 音:Wèi
郡 望:巨鹿、任城
分 布 地:北京、天津、山东平邑、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河口、云南陇川
分布民族:汉、佤、鲜、哈尼、鄂伦春
历代名人举例:(春秋晋)魏蒯 (汉)魏相 (唐)魏征
堂 号:巨鹿堂 太廉堂 亲睦堂 敬爱堂 麟阁堂 大名堂 新都魏氏祠 洽礼堂 常德林 文耀堂 沩宁魏氏宗祠
文献记载:《广韵·未》:“魏,姓。本自周武王母弟,受封于毕。至毕万仕晋,封魏城,后因氏。出巨鹿、任城二望。” 《元和姓纂·八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犨、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昭王生公子无忌。忌孙无知。无知五代孙歆:汉曲阳侯,巨鹿太守,居巨鹿。五代孙宣:汉封北海公。无知裔孙魏相:汉丞相、高平侯。魏收:北齐仆射。魏行元:唐地官尚书、纳言、巨鹿公。魏元忠:唐中书令、右仆射。” 《姓解。一五一》:“魏氏:毕公高之后。始自周武王弟封于毕。至毕万,仕晋,封魏成侯。万之子即魏犨。后有武子。武子生绛。又有文侯。又公子无忌。穰侯魏冉。魏颗。汉魏豹。相国魏相,为麒麟阁功臣。魏三公朗。晋司徒舒,荆州刺史咏之。后魏魏收。唐太师征,侍中知古。又有魏元忠。” 《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 卜事晋,辛廖占曰吉。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狄,绛之功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七世至文侯,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为氏。安厘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其后繁盛。汉有高梁侯魏无知者,信陵君之孙也。又有宁陵君魏咎,陈胜立为魏王。其弟魏豹,项羽立为魏王后,乃魏之诸公子也。” 《古今姓氏书辨证·八未》:(节录)“魏: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封于毕。裔孙毕万仕晋,受魏为大夫,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以邑为氏。万生芒季。芒季生武子犨。犨生悼子及锜、颗。悼子生庄子绛。绛生嬴。嬴生献子舒。舒生襄子戊。戊兄子侈字曼多(案:《魏世家索隐》引《世本》:‘献子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世族谱》亦云:‘魏曼多,舒之孙。’《史记》、《唐书》俱以侈为舒子,非是。此又云‘舒生戊’,与诸说俱不同,未详所本),生桓子。(《索隐》引《世本》云:‘襄子生桓子驹。’而《魏世家》以桓子为侈孙。《唐·表》亦云:‘曼多生文子须。须生桓子。俱与《世本》不合。此从《世本》。“桓子”下疑脱‘驹’字)代为晋卿。其族魏寿余,皆为大夫。桓子孙文侯斯,始列为诸侯。斯生武侯击。击生惠王莹。莹生襄王赫。赫生哀王均。均生恢,二子:伯伦、彦。彦字叔伦,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彦长,侍中。生宙,平原太守。宙生绍。绍曾孙宣,北海公。孙绍,二子:俦为东祖,植为西祖。俦孙薮,薮生鲦。鲦生玄同,字和初,相唐武后。馆陶魏氏:汉兖州刺史衡,曾孙珉。珉孙彦,生钊。钊生伯,裔长贤。长贤生征字玄成,相唐太宗,侍中,郑文贞公。四子:叔玉、叔瑜、叔琬、叔璘。璘曾孙谟,字申之,相唐宣宗。鹿城魏知古,相唐明皇。魏扶字相之,相宣宗。” 《姓氏急就篇·上》:“魏氏,姬姓。秦魏冉。齐魏庆。汉魏无知、魏相。晋魏舒。北齐魏收。隋魏澹。唐魏征、元忠、知古、谟、弘简。宋魏仁甫、羽、掞之、了翁。” 《姓觿、五未》:“《千家姓》:‘巨鹿族。’” 《氏族典·四五九》:“《唐书·宰相世系表》:‘魏氏宰相六人:玄同、征、谟、元忠、知古、扶。’《史记·魏世家》:‘魏犨谥武子,生悼子,徙治霍。’魏寿余:见《左传·元·十三年》。魏颗,晋大夫,见《左·宣·十五年》。魏相:晋卿,见《成·十八年》。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弟,相秦,封于穰,称穰侯,见《史记》本传。汉魏相:宣帝时丞相,定陶人,高平侯,见本传。魏收字伯起,除太学博士。尔朱荣滥杀朝士,收以日晏得免。历秘书监,中书令。收硕学大才,奖掖后进,以名行为先。见《北齐书》本传。魏征:曲城人,尚书右丞,侍中,光禄大夫。见《唐书》本传。魏了翁:邛州蒲江人,庆元进士,终福建安抚使,见《宋史》本传。” 《续通志·八四·冒氏》:“宋魏了翁:本姓高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源流二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源流三
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源于氐族,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到洛阳后,向百姓征重税,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但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 ,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魏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族谱文献
名称 | 编辑 | 出版时间 | 册数 | 收藏地点 |
---|---|---|---|---|
河北冀县魏氏家谱 | (民国)魏文忠、魏文厚 |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华中工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江苏丰县绍继堂魏氏族谱 | (清)魏东一 | 1963年抄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 | 四卷 | 江苏省丰县顺河乡黄庄村苏庄 |
江苏泗阳魏氏宗谱 | 魏其礼 | 四卷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江苏兴化魏氏族谱八卷 | (清)魏寿金 |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 |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
江苏兴化魏氏族谱 | 魏紫、魏潢等 | 清 | 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 四川省图书馆 |
浙江常山定阳魏氏宗谱 | (清)金文修 |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 木刻活字印本六卷 |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坪坑口 |
浙江常山魏氏宗谱 | (民国)徐燮修 |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 | 木刻活字印本五卷 | 浙江省常山县拓贤乡大坑口村 |
浙江常山魏氏宗谱 | (民国)刘宗盛 |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 | 油印本七卷 | 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东湖村船头 |
浙江黄岩魏氏宗谱 | (民国)魏企豪 |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 铅印本六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 | (清)魏承志 |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 | 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 人民大学图书馆 |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 | (清)魏春南、魏乐庄 |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 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 河北大学图书馆 |
江西南昌豫章黄城魏氏宗谱 | (清)魏学江、魏多隆等 |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江西南昌魏氏宗谱 | (清)魏慎馀等 | 清光绪二十四(公元1898年) |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湘北崇阳魏氏宗谱 | (民国)魏世臣 |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 木刻活字印本八卷 | 湖北省崇阳县石城乡肥田村 |
湖北咸丰魏氏宗谱 | (清)魏廷焕 |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 木刻活字印本一卷 | 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
湖南长沙魏氏续修支谱 | (清)魏式骏修,魏傅信 |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 | 矩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 湖南省图书馆 |
湖南宁乡魏氏五修族谱 |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 沩宁魏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仅存卷首第一册、第三卷 | 湖南省图书馆 | |
湖南湘乡魏氏五修族谱 | (民国)魏兴晓、魏兴秫修,魏兴旦、魏兴莴等 |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 |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三卷上下册、卷首第一~四册 | 湖南图书馆 |
湖南衡阳魏氏宗谱 | (民国)魏文轩等 |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 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九册 |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湖南常宁魏氏三修宗谱 | (民国)魏心戡、魏慈昆等 |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 麟阁堂木刻活字印本 | |
广东五华魏氏族谱 | 魏化吾 | 油印本一卷 | 广东省五华县文物管理局 | |
四川成都华阳魏氏宗祠族谱 | (民国)魏思溥 |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 | 石印本一册 | 四川省图书馆 |
四川成都魏氏祖祠族谱 | (清)魏鸿选 |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 | 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 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
四川资阳魏氏族谱 | 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魏塘郭氏族谱 | 清朝末期 | 手写本五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魏氏宗谱 | 民国)魏其昌纂 |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字辈排行
魏氏统一字辈 | 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
四川成都新都 | 祖德开鸿儒光宗绍盛图大廷登国彦永世启新模 |
四川宜宾江安 | 世登文朝正邦家 |
四川一支 | 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
四川泸州宜定 | 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
四川华阳 | 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
四川内江兴隆 | 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 | 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
四川绵阳 | 世代忠良起方秀 |
四川一支 | 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
湖北长阳 | 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正大光明启先德永兴昌 |
湖北新州 | 元珍光辉泽久世 |
湖北宜昌、沙市 | 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
湖北兴邑 | 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 | 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
湖北京山 | 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
湖北新州、黄冈 | 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
湖北麻城 | 仕可登朝用 |
湖南桑植 | 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
湖北公安 | 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
湖北天门 | “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据族谱记载,始祖自江西迁移,后来有三个儿子,十一位孙子,统称“三浦十一郎” |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 | 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
山东莱芜 | 春元甲振广传述庆灿长 |
山东青岛城阳 | 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
山东济南商河 | 龄 希志 继宝寿从文世肇 基开永绍兆景树宗家之恩 |
山东日照 | 德延绪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锡元,勋光廷振,功业世博 |
山东枣庄薛城 | 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
山东邹城 | 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
山东东平 | 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
山东菏泽单县 | 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
山东德州 | 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 |
山东临沂 | 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
山东潍坊安丘石埠子蒯沟(古青州府),莒县东莞魏家管庄(古莒州东莞郡) |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崇稼思源。弘扬先贤,州泰民安。金声玉振,瑞集福增。荣华富贵,文章兴邦。廉洁奉公,礼义孝忠。 |
山东莒县魏氏族谱 | 守思景廷兆振延代书田庆善隆公九堂中见三元 [25] |
江苏高淳净行寺 | 晋建鸿(宏)猷(元)广,唐兴浩烈扬。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31-50世) |
江苏沭阳 | 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
江苏连云港新坝 | 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
江苏连云港 | 学国方居影凤来 |
江苏徐州 | 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
江苏徐州丰县 | 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
湖南湘乡 | 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
湖南隆回 | 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
河南商丘 | 文行经典付 德俊兴天关 |
河南新乡 | 怀远震绍铭兴乾坤宁万世荣开新秀贤耀忠文武全英才增 |
河南新郑 | 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
河南省林州市河顺 | 怀泰英通整,子友进邦天,朝中三大士,立学君可用,敬德勉存善,万代永方明,新法宗文化,建国保红光 |
河南南阳镇平 | 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
河南遂平 | 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 | 宗功祖业,源远绪长,福贻茂德 |
江西九江 | 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
江西安远上魏 | 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
江西安远 | 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
江西铜鼓 | 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
辽宁营口、盘锦 | 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
辽宁盘锦 | 万世怀立永,久凤朝祥春 |
辽宁鞍山海城 | 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
福建三明安溪 | 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
福建南靖 | 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
福建海坛观音澳 | 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
广东普宁 | 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
浙江丽水 | 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
广西桂林凤凰街(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 |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
安徽六安 | 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
安徽寿南 | 成保户均能庆隆声丰学应业嗣镇守贞家以永春化发清明仁让恭俭贤良自生祖德积厚福寿多增 |
山西忻州 | 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 |
河北景县 | 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
河南省南阳市 |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
魏家祖族(北门) | 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
魏氏 | 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
河南省光山县魏氏源本堂 | 元亨光昌庆圣明,文章道德振家声,开基忠厚发祥永,继绪绵长启祚宏,世泽广延同福寿,宗传济美重贤英,一堂孝友承兴运,玉干金枝万代荣 |
贵州桐梓 | 正向元巍儒,天学光明应,大家发齐祥,永远世代兴 |